N

ursery display

苗圃展示

苗圃

昆明北京路石房子的故事1:中西合璧的公馆旧貌依稀


来源:米乐m6网页版    发布时间:2025-04-01 21:57:50 60


  太和街,是昆明的一个老地名,如今了解这一个名字的人已经慢慢的变少了,其实,它就是现在的北京路从塘子巷至穿心鼓楼一段,现在也算这个城市的中心地段,但在上世纪初,太和街还属于昆明城的“郊外”。

  从明清两朝对昆明砖城先后进行了23次修葺来看,清朝自从沿用了明朝的昆明砖城,并未向城外有过扩展。

  昆明砖城的打开,是在昆明重九起义之后,民国八年(1919年),云南省会警察厅厅长兼主持昆明市政的秦光第,为纪念蔡锷、唐继尧等领导讨袁护国运动的成功,也为解决当时城小人多、经济发展等造成的种种困境,他负责在明砖城东南新开一门,以利交通。

  此门称“护国门”,也俗称“小南门”。护国门南面,跨护城河所筑的双孔石拱桥,就是“护国桥”。此桥在1952年旧城改造时湮没地下,1999年在市政建设中重见光明。

  自此之后,明初“周九里三分,高二丈九尺二寸,设六门,上皆有楼的昆明砖城被慢慢地改变了。

  太和街虽不在昆明城内,但自明朝开始,商业发达,通商大道是从东站入城,故昆明的东南角比较热闹,太和街离云津市场不远,尤为繁荣。

  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,昆明砖城的城墙慢慢的开始被拆除,昆明城有了很大变化。原在“城外”的太和街一带,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发展,比如雪弗来汽车修理厂、西门子花园、岳树藩的房子、皇后饭店等等建筑,都建在太和街上。

  太和街385号对面有梁家春医师的诊所、孙建谊医师的住宅、童金子的住宅,北面还有太和一弄二弄...住宅,安恩溥的公馆,而离此不远的龙云新公馆(震庄),也在四十年代建成。

  那时候的昆明正以一种极快的速度发展变化着——当然,当时的发展,怎么“快”也比不上今天的城市发展。

  1937年,太和街上又多了一栋中西结合的石木结构的靓楼,实际上,早在1935年,这栋房子就慢慢的开始动工,建房用的很多木材,是滇越铁路上的小火车从河口运来的。该房的门牌号是太和街588号,后改为385号(上个世纪80年代又改为尚义街68号)。

  这栋漂亮独特的小洋楼,有着中式的琉璃瓦,挑檐式屋顶和法式的整体的结构,其内部装修也处处彰显着法式风格。而最为吸引人的,却是它外墙上看似不经雕琢、凸凹不平的石头,这些古朴石墙配上高大的玻璃窗,这栋房子便有了绅士的风度。

  父亲深受法国文化影响,他经常过境到安南(今越南)河内办事,十分喜爱法国人建在河内的建筑,但同时他也是一位传统的中国人,亦觉得中国的传统建筑自有其好处。

  事实上,云南地处边陲,大片边境与当时已经沦为法国殖民地的越南接壤,早在1905年初,眼看滇越铁路日益接近,官绅陈荣昌、罗瑞图、王鸿图等人就向云贵总督丁振铎呈交了一份请开昆明商埠的禀帖,后经朝廷“朱笔”允许,云南便有了“昆明砖城”外。

  以得胜桥、塘子巷、塘双路为中心的“自辟商埠”,其“商埠清查局”就设在太和街。

  1910年滇越铁路开通后,随着到昆明的外国人商人渐渐多起来,西方文化慢慢深入人心。

  所以现在只要你多留意现存的建造于上个世纪初的昆明老建筑,就能发现那时候的昆明人在建盖房子时,大多受西式建筑文化影响,这些老房子或多或少都带有西式建筑的痕迹,也许是一扇窗子,也许是一个回廊,也许是一根柱子,也许是一块地砖。

  杜先生是当时颇有声望的建筑师,他和法国设计师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探讨,决定把这位督办的房子设计得独特一些。于是,一栋以西式建筑风格为主的石房子,便落成了。

  建好的石房子有一个极大的花园,大门朝太和街(现在的北京路)开,到上世纪四十年代,北京路的石头围墙上部是铁栏杆,栏杆上爬满蔷薇;北面是普通的砖墙,隔壁是雪弗来汽车修理厂及西门子花园(孙渡将军住此)太和-弄二弄...等住宅区。

  南面是岳树藩的房子,现在改造成尚义街;再隔壁是抗日时期的皇后饭店(其旧址为现在的市公安局),也是美国十四航空队的招待所,飞虎队也曾在此办公。

  当时在昆明非常有名的有看台的“中机篮球场”,就在皇后饭店的后面。李公馆对面曾是梁家春医师的诊所(其房屋现在仍保留),隔壁是孙建谊医师的住宅,童金子的住宅,再北面还有安恩溥的公馆。

  而离此不远的龙云新公馆(震庄)前面是太和坊——几栋小洋楼,当时房产在龙云子女名下,现在保留在震庄的围墙内。这里曾住过云南起义时的空军负责人张有谷、飞虎队家属马西屏女士等人。

  在石房子西边的围墙下,种满了毛竹和高大的柏树,铁栏杆上爬满蔷薇。墙里边有个网球场,网球场两边还安置了篮球架。

  北面的围墙里种有六棵从别处移植来的粗大的缅桂花树。院子很大,喜欢茶花的父亲,曾在院子里种了许多茶花,每到春节前后,整个院子繁花似锦。

  如今还存留在石房子前的那棵老铁树,已有100多岁,当它高约1.2米的时候,就从别处移植到了这里。几十年过去了,铁树已经有水桶般那么粗大,可却从来就没开过花。

  当时院内还有一栋二层小洋楼(现已拆除),曾经居住过徐敬直工程师、法国医学博士范秉哲(昆明医学院创始人之一)及其法籍夫人。

  另外,曾留学法国的梁炳文(解放前中国四大机制造纸厂之一乐山造纸厂的创始人,夫人也是法国人)一家也曾在这栋小洋楼里居住过。边纵三支队原创始人的杨体元先生,1950年也曾住过这里。

  如今人们还可以到北京路上的茶花公园去欣赏这栋已经历经70年风雨洗礼的老房子,等你细致地参观完整栋房子,透过70年的风霜,依然还可见当时两位设计师的匠心独具。

  这栋石房子,从外观到内部设计,中西文化得到了极自然的融会贯通,绝非中国改革开放后,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“火柴盒子”,更不是现在各大城市盲目追求的“中西合璧”——在火柴盒子上安个帽子。

  这幢被人们称之为“石房子”的特殊建筑,2006年被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“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保护建筑”。当人们坐在里面用餐时(市政府所属公司在此开设餐厅),总有一个疑问,是谁建盖了这栋房子?有人说它是前昆明市长潘朔端的房子。

  2006年,我和世交李宝兰乘出租车前往石房子赴宴。当驾驶员明白我们去石房子时便主动给我们介绍,说石房子是昆明市长潘朔端的房子,当年他曾与市长的女儿同学。

  可惜啊,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。又有人说,石房子是龙云的士卫长李奚尧的私人别墅。这里还有一段小插曲,笔者大约在2004年因患病在离茶花公园不远的昆明市中医院住院,午后出外散步行至茶花公园,幼时的回忆历历在目,不知不觉地就走进了石房子,一位服务员热情地安排我坐下,并泡了一杯清茶请我在此休息。

  一刹那,仿佛时光倒流,无限感慨涌上心头,就像回到家一样。这位小妹妹还给我送来了两本杂志,上面放着一份石房子餐厅的介绍。我以为这是餐厅的价目表,殊不知它是房屋的介绍。

  该介绍是这样写的:“石房子始建于1937年,原云南省主席龙云之侍卫长李奚尧先生之私人别墅,1941年底经过第二次扩建增加石房子后部砖混二楼房舍。此别墅在三四十年代为昆明城内建设规模、档次较高的建筑。1950年云南“和平”解放后,此别墅成为了昆明市政府办公厅办公和历届昆明市市長的住房。2002年8月,为适应市城市建设的需要,在“石房子”周围开始建成开放式的城市公园一“茶花公园”,2002年11月28日竣工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。几十年来,“石房子”见证了昆明发展的方方面面,石房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给每位来宾留大了许多追思和联想……”。

  看完后我才知道这石房子的“来历”,我忍不住问服务员,关于房子的历史是谁说的?

  这位小妹妹引来了餐厅的经理。经理告诉我,这是2002年餐厅开张时,一位云南大学外语系的李希白老师毛蓫自荐告诉的。

  另外我曾看到昆明市城市基本建设档案馆、昆明市城乡建设技术档案学会合编,云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发行的《2006年列为昆明市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保护建筑》照片册,其中对石房子是这样说明的:“北京路茶花公园,原址系清乾隆年间御史钱沣(字东注,号南园)故居遗址。

  茶花公园中的石房子建于1937年,占地3333.5平方米,建筑面积523平方米,原为民国年间云南省警务处长兼省公安局长李希尧的住宅。法国人所建,两层石面砖混结构建筑。建国后为昆明市长潘朔端住宅。2002年大修,现辟为茶花公园食馆茶馆。”、

  半个多世 纪过去了,石房子的主人是谁?当年是如何建盖的,以及石房子曾有过怎样的故事?真正知道的人确实不多了。


上一篇:央企中信旗下由由养老院-花木街道由由信福养老院价格地址电话

下一篇:《我的后半生》:张国立杨童舒演老少配国产雷剧又掀收视狂飙